除了腰痠肩頸痛,疲勞也是常見的文明病
我遇過許多患者因為身體的疼痛變得很厭世。每天累累的感覺沒睡飽,更是害怕哪裡又突然痛起來,不敢輕舉妄動身心俱疲。
來做物理治療的時候,往往分不清是治療身體還是心理。
反而出個國,整個人都好了像沒事ㄧ樣。
不知道你或身邊的人是否有類似的情況呢?
生病的時候,往往會比較嗜睡、疲勞,當病好了之後會漸漸恢復。
但若長期處在疼痛的狀況下,疲倦、疲憊感仍會存在,這是所謂的慢性疲勞症候群。
身體疲勞哪裡來?
慢性疲勞症候群常見於30–39歲的族群,女性的比例偏高。而這樣疲勞會影響工作效率、生活品質、心情等等。
身體的疲勞來自許多原因,其中包含四大面向。
1. 身體疾病
身體處在『發炎』或感到『疼痛』屬此類。其中包含:
- 病理性的:癌症、流感
- 免疫性的:過敏、第一型糖尿病
- 內臟問題:腸胃炎、心肌炎、肝炎
- 骨骼肌肉筋膜問題:類風濕性關節炎、退化性關節炎、肌腱炎、肌筋膜炎。(這是物理治療師常接觸的患者族群)
2. 身體機能
這個指身體有什麼樣的能力。當能力差的時候,疲勞指數也會受到影響。
其中包含的面向為:
- 自理能力
- 行動能力
- 睡眠品質
- 課業與工作表現
3. 身心狀態
若本身是比較屬於焦慮、憂鬱的人格也很容易會有疲憊感。
自律神經失調相關症狀也可能會伴隨著出現。如:頻尿、心悸、頭痛、耳鳴、胃痛等。
4. 個人/ 環境因素
這個指的是每個人的生長環境和背景。其中包含:性別、年齡、工作性質、交友狀況、學校環境、家庭環境、社會大環境。
而這四個面向會互相影響,
譬如說:下背痛影響睡眠品質,後續影響心情也連帶影響工作效率。這些面向的影響又會加劇疲勞的感受,形成一個負循環。
痛久了怎麼越來越累
身體對於『痛覺』或『發炎』會做出一些反應。有幾個例子:
例一:當手指被燙傷時,會快速縮回來,不讓手指繼續留在熱源附近。
例二:發燒的時候,身體會比較嗜睡。
例三:膝蓋痛的時候,會改變走路的方式減少痛感。
疲累是身體對於痛的一個保護機制反應,讓身體進入休息狀態而啟動修復。若疼痛持續很長一段時間,大腦對於『痛』的解讀會改變。
從受傷的『痛』,慢慢演變成『我覺得會痛』。對痛的敏感性也會增加,一點點刺激就會感到疼痛。
這時候身體也會長期處在於疲憊、休眠的狀態。
這樣的狀態不一定能自己好起來,可能需要專業人士從心理、生理以及環境方面輔助。
很累的話應該怎麼辦?
可以從剛剛提到的四大面向著手
身體疾病
透過尋求醫師、物理治療師減少身體的發炎以及疼痛。
身體機能
針對自理能力與行動能力不佳,可尋求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協助。透過身體的加強與功能性的訓練,讓一般生活不再困難。
針對睡眠問題,可以嘗試運動、按摩、使用精油等方式讓自己釋放壓力。
如果非醫療的方式解決不了,不妨可以去看看身心科。
身心狀態
運動有幫助轉移注意力,也可以找諮商師做心理諮商,或是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協助。
個人/ 環境因素
有些人的各種病痛,只要休學、搬家、休假、離職就馬上好了。如果身體已經負荷不了,不妨放個假,換換工作地點吧!
身體是個小型的工廠,很多事情環環相扣,有些病痛無法只用一種方式解決。
頭痛是個很常見的例子:肩頸緊繃會引發頭痛,同時壓力大也會讓脖子變緊。物理治療師若只有針對肩頸肌肉骨骼處理,而忽略了患者心理、環境因素,治療頭痛的成效可能有限。
以治療師的角度來看,除了分辨患者的需求找到對策,適時的跨專業合作或轉介也很重要。
以患者的角度來看,當你一直覺得很累,每天睡不飽,若一種治療方式無法改善現在的問題,建議做進一步的身體檢查,或換其他科別就診看看。
我在醫骼運動物理治療所服務!
參考資料:
Louati K and Berenbaum F. Arthritis Res Ther 2015; 17: 254. Fatigue in chronic inflammation — a link to pain pathways.
Pedersen M. Scand J Pain; 2019;19(4):651–7.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chronic pain conditions — vitally protective systems gone wrong.
Eccles JA, Davies KA. Clin Med (Lond). 2021; 21(1): 19–27. The challenges of chronic pain and fatigu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