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曾經經歷過….
當你身體不舒服要看復健科或物理治療師時,千言萬語的不適感在喉嚨無法行容。後來因為講得不清不楚,只能草草結束治療,治療效果不彰。
還有一個情形,
你抱持著不舒服的身體去就診或做物理治療,醫師及物理治療師一直問你的身體狀況。你覺得很煩,不就是痛,有必要一直問嗎?
這明顯是『問診』時出了問題。
看診時有一個環節叫做問診,
醫療人員會透過患者所描述的自身狀況,進一步推敲問題及做相關檢查。
如能夠更清楚表達自己身體狀況,能增加醫護找到問題的速度。
今天這篇是要來和大家談談 :
1. 如何表達自己的不適以增加看病的效率
2. 醫療人員問這些問題的意義在哪
認識自己
在能夠確切表達之前,必先了解自身狀況。
以下列了幾個大方向,讓你能循序漸進的說出自身感受:
一、哪裡不舒服
說明部位,把大範圍確定。例如:左手臂、右腳踝、右上背,左手拇指等。
此外,也可以講得更詳細。
例如:左手臂靠近手肘附近、右腳踝靠近腳後跟處、右上背膏肓處、等等。
二、什麼感覺
雖然『個人感受』是非常主觀的,但是這些資訊是有利醫師、治療師找尋問題時的根據。
卡卡的:
覺得動作時不順暢,與平常時不同。動起來比較吃力。
如:蹲下時膝蓋卡卡的、脖子往右轉卡卡的。
痛痛的:
痛感有分為鈍痛或瘀青痛(比較大範圍的痛)、脹痛(有脈搏感)、刺痛(很尖銳的感覺)。若能夠分辨是最好的,因為不同痛感代表不同的問題。
可以明確指出一個範圍或是一個單點痛處。
若是不明確的,很深層的感覺,也可以特別提出。
痠痠的:
痠與痛不太一樣,
痛感是像受傷的發炎痛;痠感比較像是運動過度的痠痛感,或是按摩到一個痠點的感受。
同樣地,你可以明確指出一個範圍或是一個單點痛處。
麻麻、刺刺的:
麻刺感常伴隨著神經或血管不通順的問題。
一般來說會是個大範圍。
可以指出麻刺感的位置。
緊緊的:
緊繃感有時候會與痛感混淆,也可能同時存在。
緊繃常隨著動作而產生變化。如:舉手時肩膀緊繃,但放下來沒感覺。
脹脹的:
漲感時常伴隨著神經的問題或是急性的紅腫熱痛。
明確的指出來可以幫助醫師或治療師的判斷。
其他
症狀百百種,如果有以上沒有提起的,也可以多跟你的醫師、治療師談談。